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面臨新一輪技術管制風暴,美國與歐盟近日透過「美國 – 歐盟貿易與技術委員會(TTC)」推動「瓦森納減一」新多邊出口管制框架,核心是排除俄羅斯參與,建立更排他性的技術管控體系,針對量子計算、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加強出口限制,引發產業界廣泛憂慮。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(BIS)5 月正式披露相關規劃,指出將透過「許可例外」機制,允許盟友間出口特定商品,同時對非盟友實施更嚴格的管制,被外界質疑是「技術霸權工具」。
這項新框架的誕生由來已久,2024 年初美歐便在 TTC 對話中討論「排除俄羅斯後的技術管控方案」,並明確提出針對新興技術大國加強限制的方向。隨著俄乌衝突持續,西方國家進一步達成共識,認為傳統的瓦森納協定已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,需要建立更統一的立場。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瓦爾迪斯・多姆布羅夫斯基斯直言,「只有更一致的合作,才能防止單一國家的管控措施造成漏洞」,暗指要堵上此前各國管制標準不一的縫隙。
日本也同步跟進這一戰略,經濟產業省 4 月發布的中期報告指出,瓦森納協定在應對新技術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,呼籲與美歐建立統一的出口管制政策。事實上,美歐日已形成技術管制「三角陣營」,此次「瓦森納減一」框架更是將這種合作機制化。業界分析認為,這項管制將嚴重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,尤其是先進製程設備、材料與技術的流動將受到限制。對台灣業者而言,雖暫時被納入「盟友體系」,但供應鏈的碎片化可能導致客戶需求波動,且長期來看,技術標準的壟斷也可能壓縮台灣業者的創新空間。台積電、聯電等廠商均表示,將密切關注政策變化,調整全球供應布局以降低風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