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綜合報導】新加坡國立大學(NUS)與輝達公司聯合發表柔性AI傳感器研究成果,該傳感器厚度僅0.05毫米,可彎折半徑達5毫米,集成多維度生理數據採集與實時AI分析功能,誤差率低於2%,為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帶來技術突破。研究團隊帶頭人林建華教授表示,該技術已申請全球專利,正推動產業化轉化。
這款柔性AI傳感器採用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與石墨烯電極,單一傳感器可同時採集溫度、心率、血氧、電阻抗等生理指標,內置的微型AI處理器基於輝達Jetson Nano平台優化,可實時分析用戶健康數據,並通過低功耗藍牙傳輸至智能終端。傳感器採用防水防汗設計,續航時間可達7天,可直接貼附於皮膚或縫製於衣物中,適用於運動監測與慢性病管理場景。
台灣科技企業積極參與技術轉化,友達光電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達成合作,負責傳感器柔性顯示模組的研發;聯發科投資參與技術產業化項目,獲得優先供貨權;長虹玻璃的柔性基板材料通過驗證,進入原型機量產供應鏈。業界分析指出,柔性電子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發展方向,該技術的突破有望推動全球柔性傳感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,台灣廠商在柔性顯示、芯片設計等領域的優勢,將助力其搶占新興市場先機。
